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联合腾讯音乐工程实验室破解“人亡艺绝”困局
(作者:韩磊)
近日,全球首个蒙古族长调AI教学系统正式上线,7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吉布呼楞联合腾讯音乐工程实验室历数年钻研打磨,成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正式破解“人亡艺绝”的非遗困局。这一刻,草原牧歌与人工智能完成了一次划时代的握手。
现场特写: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
“以前教十个孩子能出一个传人,现在AI把我的手按在学生声带上教。”吉布呼楞抚摸着智能传感器感慨道。在他身旁,牧民少女其其格戴着VR头显,正与系统生成的历代长调大师“数字分身”在虚拟草原上对歌,系统实时捕捉着她的喉部肌肉运动,以蒙汉双语提示“上颚需再抬高2毫米”。
这套由腾讯音乐工程实验室联合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团队打造的系统,首次实现了长调演唱核心技法“诺古拉”(波折音)的动态解析,将喉颤频率、鼻腔共鸣等23项抽象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成功解决了长调“口传心授”效率瓶颈,牧民学员学习周期可以从早期的3年缩短至现在的8个月,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技术突破:独创“声纹沙盒”等全新技术
传统非遗文化教学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腾讯AI音频团队以全新技术手段,构建了涵盖36种地域流派的892小时长调原声数据库,全景展现长调技艺;其自主研发的“声纹沙盒”技术能精准分离人声与马头琴、潮尔等伴奏音轨,让技法学习变得简单。
中央音乐学院团队则建立了全球首个蒙古语歌唱肌肉运动模型,将“胸腔发力——舌尖位置——气流速度”的关联转化为可视化训练曲线。测试显示,使用AI系统的学员“诺古拉”技法准确度达87%,而传统教学组仅为52%。著名歌手阿云嘎作为首位明星学员,在综艺节目中演绎经AI修正的《孤独的驼羔》,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千万次。
社会效应:从草原牧歌到世界传唱
如今,系统的社会效应正在裂变式扩散。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运用AI系统编排的新剧目《数字安达》已正式与观众见面;小程序“AI那达慕”可以通过演唱评分兑换草原旅游优惠券,吸引了大量用户点击参与;锡林郭勒盟教育局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已有多个牧区教学点通过5G+全息投影接入,创下单日278人异地同步上课的纪录。更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局已将该系统纳入《数字化保护最佳实践案例》。
下一步,内蒙古政府拨款2300万元建设“智慧那达慕”文化云平台即将投入使用,这套蒙古族长调AI教学系统正为“人亡艺绝”的千年困局提供新时代解决方案——当牧歌遇见代码,草原的回声注定将传得更远。 (韩磊供稿)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