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台镇,酱酒酿造产生的大量酒糟曾是令企业头疼的环保难题。而如今,茅台学院一群学子让这些废弃物焕发新生——由张海燕指导团队研发的“‘硒’望无限——赋能茅台‘酒糟+’富硒榆黄菇产业”项目,不仅让酒糟变废为宝,更培育出兼具营养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富硒榆黄菇,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富硒榆黄菇
“看着酒厂堆积如山的酒糟,我们总在想,这些富含营养的废弃物能否有更好的归宿?”项目负责人袁尊溢回忆起项目最初的灵感。团队发现,传统食用菌栽培依赖木屑、棉籽壳等原料,成本高且资源消耗大,而酒糟和高粱秸秆中丰富的碳氮元素,正是食用菌生长的“天然养料”。
酒糟调研现场
带着这份思考,团队开启了探索之旅。他们以酱香型酒糟和红缨子高粱秸秆为核心原料,反复试验栽培配方。“光是配方调试,我们就做了几十组对照实验,记录了上百组数据。”团队成员陈治豪说,那段时间,他和袁尊溢常常泡在实验室,观察菌丝生长状态,分析榆黄菇品质指标,只为找到最佳配比。
实验照片
最终,团队研发出的“B配方”脱颖而出。以酒糟和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栽培基质,不仅让榆黄菇产量提升,品质也显著优于传统配方。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让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每吨酒糟的经济价值提升数倍,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优良配方栽培效果展示
考虑到榆黄菇本身抗旱能力较弱的痛点,袁尊溢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生物纳米硒融入栽培基质,研发出富硒抗旱榆黄菇栽培技术。
过程中,针对传统喷洒方式易导致纳米硒分布不均、影响效果的问题,陈治豪和团队成员反复钻研,设计出特殊喷雾装置,保证了生物纳米硒在栽培基质中的均匀分布,确保榆黄菇对生物纳米硒的吸收稳定高效。最终,采用该技术培育的榆黄菇不仅能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长势,且达到了富硒标准,兼具抗旱优势与健康功效,让团队成员深受鼓舞。
富硒(右侧)与普通(左侧)榆黄菇抗旱效果对比
项目的推进,也是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的过程。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袁尊溢和陈治豪从最初的“技术小白”蜕变为能统筹全局的“领头雁”。“第一次和企业对接时,我紧张到忘词。”他们笑着说,如今的他们已能从容地向合作方介绍技术细节,洽谈合作方案。从贵州道真的试验基地到云南昆明、四川金堂的合作推广,他们的足迹早已遍布云贵川渝各省多地,只为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富硒榆黄菇栽培推广
“我们不仅要培育优质的榆黄菇,更要培育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陈治豪说,团队正计划将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户,帮助更多人通过种植富硒榆黄菇增收致富。
从解决环保难题到守护大众健康,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创新,茅台学院的学子们用青春智慧诠释了“学以致用”的真谛。正如袁尊溢所说:“每一粒酒糟的重生,每一朵榆黄菇的绽放,都是我们写给乡村、写给时代的青春答卷。”
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田间地头的实践
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深耕富硒食用菌领域,让“硒”望之花在更多土地上绽放,用科技力量书写更多绿色发展的故事。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