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宜人的海派风情街区鸿寿坊内,身着汉服的白领们漫步于青砖黛瓦之间,衣袂飘飘的身影与百年建筑相映成趣,一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正在这里上演。

11月10日上午,第十一届长寿白领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2026长寿白领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在充满海派风情的鸿寿坊举行。作为长寿路街道的特色文化品牌,本届艺术节通过多元文化活动提升区域文化活力,为广大白领打造了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文化盛宴。
艺术节以白领社团带来的舞蹈《唐韵》震撼开场,舞者身着复原唐制服饰,翩跹旋转,古典韵律与灵动舞姿相得益彰。这一场景,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精神在基层文化生活中的生动实践。
艺术节里的文化新篇章
秋意渐浓的上海,艺术却长青不败。第十一届长寿白领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在鸿寿坊举行,这场由长寿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长寿路街道总工会、长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承办的活动,融合了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文化市集与游园会体验于一体,成为广大白领展示才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艺术节以白领社团带来的舞蹈《唐韵》震撼开场。舞者们身着复原唐制服饰,在古典韵律中翩跹旋转,一举手一投足尽显盛唐风韵,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
这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的要求紧密相连。长寿路街道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新融合:当传统遇见现代
荣获2025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妆造大赛最佳表演奖、来自长寿白领夜校的吴丽萍带来了创意越剧演绎《王者荣耀》。节目创新融合戏曲与国风动漫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正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精神的具体践行。
活动现场,尤克里里的欢快节奏与古琴的悠扬旋律相互交织,碰撞出别样艺术火花。尤克里里演奏者指尖灵动,奏出活泼轻快的音符;古琴演奏者则神情专注,以沉稳节奏和悠远音色,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宁静。这种中西乐器的对话,体现了当代白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思维。
普陀区汇丽幼儿园的青年老师带领小朋友和普陀区非遗项目少林大红拳一同呈现了《中国功夫》。小朋友们身着传统武术服饰,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稚嫩的脸庞上透着专注与坚毅,将中国功夫展现得虎虎生风,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这一场景,生动诠释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年幼一代心中。

荣誉与传承:表彰白领文化达人
白领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在颁奖环节,一批优秀的白领文化达人获得表彰,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玮、普陀区文化馆馆长谢义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鼓励他们用热爱绽放白领风采。
这种对基层文化人才的认可,体现了全会精神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长寿路街道通过表彰白领文化达人,将文化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除了精彩的舞台表演,现场同步设置了多元文化展示区域。“传统文化作品展示区”陈列着书法、国画等白领优秀作品,而首次引入的“越剧AI换装体验”互动装置更是引发热潮。
白领们通过科技手段“穿越”至古代场景,感受传统服饰之美,实现“数字非遗”的创新表达。这正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
室外传统文化市集汇聚了手工、美食与互动体验三大类十余个摊位。竹丝编书签、非遗面塑、国潮剪纸等手作摊位前,白领们亲手制作专属文创;中式点心、传统糖画、糖葫芦等美食摊位飘出阵阵香气;皮影戏表演与猜谜互动区更是排起长队,让参与者在趣味中触摸传统文化温度。
沪语传承:开启文化新篇章
活动的高潮是2026长寿白领文化艺术节——“侬好长寿!沪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玮、普陀区文化馆馆长谢义、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曹雄共同登台,将手掌轻放于特制水晶球装置。
随着水晶球内“侬好长寿”沪语字样与动态水波光影交织亮起,象征着沪语文化传承计划正式启航。相关负责人表示,沪语是上海的文化根脉,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更多居民朋友感受本土语言魅力,延续社区文化温度。

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青年说唱演员王静瑛登场献演上海说唱《金陵塔》。沪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落实——语言文化同样是民族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寿路街道通过“艺术课堂成果展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模式,不仅为白领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街道将持续深耕白领文化需求,活用鸿寿坊等优质空间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第十二届“侬好长寿!”沪语系列活动将以更鲜活的形式,让传统与现代在都市青年心中共鸣共生,使“文化自信”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社区实践得以彰显,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