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正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加速转型,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2824亿元,根据行业预测,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突破3390亿元,中国在全球工业软件市场的份额持续稳步提升。

在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共建共享开源工业软件工具链分论坛上,与会者指出,在这片高速扩张的市场蓝海中,国产工业软件正实现华丽蜕变,从曾经的技术追随者逐步成长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参与重塑着全球工业软件的竞争格局。

工业软件开源筑基的破局路径

当前,开源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共识,中国更是将开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7月23日举办的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释放开源发展潜力。坚持驱动创新,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开源项目孵化培育和应用落地。

在开源工业软件领域,我国着力于操作系统、行业应用、生态建设及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简称“电子五所”)软件系统研究院主任陈平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工业软件领域,国际并购和供应链的集中度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国产工业软件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头部企业相对较少较弱、人才断层以及生态壁垒等多重挑战,单一的技术突破难以撼动固有的全球产业格局。因此,国产工业软件亟须构建“开源筑基、标准立信、全面协作”的生态网络,提升产业竞争力。

陈平主任在现场提出了倡议,希望一起坚持开源开放的发展原则,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迭代;以标准为引领,助力CAX(即软件企业为提升客户体验而开发的解决方案)一体化发展;强化全面生态协作,构建自有的工业软件工具链,给予相应的基础软件适配的完整生态。

工业软件开源路径重新绘制行业图谱

工业软件生态的本质是“技术+产业+人才”的共生体系,其价值远超单一工具。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路径已从单一产品突破转向全生态重构,形成多维度创新态势。

构建自主开源生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保障产业链安全、抢占智能制造高地的战略选择。未来需在核心工具链开源、行业标准共建、国际社区运营三方面重点突破。

电子五所董楠围绕工业软件中试验证体系化发展路径,分享了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他介绍说“工业软件中试”是加速国产软件熟化的过渡性试验,指工业软件在正式投产使用前评估其大规模生产部署能力的系统性技术活动。工业软件中试是国产软件破局的关键,可解决成熟度不足等问题,突破“真研真试真用”体系问题,消除市场信任问题,打通供需脱节生态断点,突破重点行业核心系统端到端供应困境及极限场景下的应用替代瓶颈。

在信息化时代,大模型化、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终端设备的协同工作已成趋势。随着国产工业软件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和全球化等领域的持续发力,其在全球工业软件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未来,国产工业软件有望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参与行业全景图谱绘制及标准制定,为全球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