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2024/25赛季于今年7月落下帷幕,Cupra Kiro车队在全年16回合赛事中展现出相当强势的表现,主力车手丹·提克图姆在东京站第二回合正赛取得季军,雅加达站捧得冠军,
Cupra Kiro车队总部位于英国银石,由FE电动方程式赛事历史上首位华人领队许家泰带领。车队名中的“Kiro”意为“明亮之光”,象征着车队致力于推动电动赛车运动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愿景;而Cupra则是西班牙汽车品牌西雅特(SEAT)推出的高性能紧凑型车型品牌,是车队的冠名赞助商。
许家泰是捷凯车队的创始人,也是Formula E史上首位华人领队,是一位从车手成长为管理者的赛车领军人物。对于他来说,冠军只是过程中的节点,更长远的目标,是如何让中国车队、中国车手、中国赛车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
冠军只是开始,更难的是如何长期赢
谈及今年在Formula E的突破,许家泰已经平静下来。他坦言,夺冠已过去一个多月,但当时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我们在伦敦最后一站虽然没有拿到理想的成绩,但有杆位;紧接着回国,领克捷凯又在鄂尔多斯斩获两个大满贯,收获我们参与TCR赛事的第100个领奖台。那种连续的喜悦感,其实很难用言语去形容。”
然而,与兴奋并行的是冷静。许家泰认为,冠军并非偶然。早在登上雅加达最高领奖台之前,Cupra Kiro车队的竞争力已在多场比赛中逐渐显现。“冠军当然特殊,但更难的是长期保持赢的状态。赛车运动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学习与进化的马拉松。”
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正是他在国际赛场和国内赛场不断切换后总结出的核心认知。
车手出身:用“多重视角”管理车队
作为一名曾经的车手,许家泰深知驾驶舱中的那种瞬息万变。他说,车手经历在如今的管理工作中给予了他独特的视角。“工程师看的是数据,但很多时候,赛道上的情况只有三两秒的反应时间,这时候车手的直觉就非常重要。”
不过,许家泰并不把自己当成现场的“决策者”。在他的理念中,更重要的是利用车手的经验来帮助团队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如何调动工程师的积极性,如何理解年轻车手的情绪波动,甚至如何在团队出现争议时找到平衡点。
“有的天赋型车手脾气并不好,硬管可能适得其反。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或许关怀比约束更有效。”许家泰总结道,“我在不同角色的经验,让我能更快读懂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心理和需求。”
国内与国际:差别在平台,不在能力
作为少数同时深度参与中、外两大赛场的中国人,许家泰对“差距”有着冷静而清晰的判断。
在管理文化上,他认为中西各有优劣。中国车队的执行力与服从性较强,决策落实往往更高效;而国外车队注重平等,分工精细,但也可能陷入“内卷”之中。“如果给中国人同样的舞台,我相信缩小差距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从国际经验反哺中国赛车
今年在Formula E的成功,让许家泰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中国车队完全有能力与国际强队抗衡。
在他看来,最大的收获是管理与技术的学习。“Formula E的团队虽然只有四十人左右,但管理的严谨性和数据的精细化,远超国内很多队伍。尤其在数据分析上国外更普及,这对提升团队效率和精准度很有帮助。”
他已将这些经验带回捷凯车队,并希望借此推动整个国内赛车行业的进步。“赛车说到底都是人来做的。只要给机会,中国车队完全可以干成国际车队能干的事。”
赛车电动化:不可逆的未来
当谈到电动汽车与赛车的未来,许家泰态度坚定: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他解释道,电动赛车的门槛高于燃油赛车,尤其在电池安全与改装技术上存在壁垒。但这并非不可逾越。“去年我们就协助CTCC改装了一辆电动房车,性能已达到大部分标准。”他认为,随着统一技术标准的逐步确立,电动赛车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市场的热度会迅速被点燃。”
商业与青训:让更多人进入赛道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赛车的商业模式如何稳住?许家泰的答案是“双轮驱动”——一方面,C端市场的热情正在上升,各类赛车入门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另一方面,车企虽在转型期,但只要找到合适的定位,赛车依旧是性价比很高的营销手段。
更长远的愿景,则是青训体系的完善。近年来,他积极推动赛车走进校园,从初阶到中高阶,逐步打通成长路径。“赛车是一项高消费运动,天赋型选手如果没有赞助,很容易被挡在门外。我希望未来有更多资金和厂商能参与进来,像日本和欧洲一样,从初始阶段就培养车手。”
从车手到领队,从国内到国际,从燃油到电动,许家泰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轨迹,更是中国赛车运动的一条发展缩影。他的坚持与冷静,让人看到了“中国速度”背后的耐力与远见。
“赛车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许家泰说,“你不能停下脚步,冠军只是过去,未来要靠不停地进化来赢得。”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