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法“校园贷”各类陷阱中,“裸贷”因涉及隐私勒索、精神胁迫,对学生身心伤害尤为严重。以下通过2025年真实案例,拆解套路、警示风险。
【典型案例】
2025 年 6 月,大学生张某因急需用钱,通过手机应用市场下载了贷款软件。客服承诺 "贷款 3000 元,秒批到账",实际到账仅 1800 元却要偿还 3000 元。还款后,张某被拉入催收群,对方不仅甩出其身份证和通讯录信息,更用 P 图软件制作裸照威胁:"交 8800 元销户费,否则发给你亲友和学校!"。被迫转账后,骗子又索要 1 万元 "催收费",遭拒后开始短信轰炸亲友并造谣诽谤,最终张某损失 1 万元,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风险透视】
1、“低息快贷”是诱饵,“砍头息”先锁陷阱:平台以“无抵押、秒放款”吸引学生,放款时直接扣除高额服务费(本案扣1200元,占借款额40%),属于典型“砍头息”,已违反《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2、隐私信息成“勒索筹码”:借款时索要的身份证、通讯录信息,会被平台留存,一旦还款或拒绝额外付费,就会通过曝光隐私、造谣施压。
3、勒索无上限,步步紧逼榨取利益:从“销户费”到“催收费”,平台不会因一次付费收手,而是持续加码,利用学生“怕曝光、怕处分”的心理反复勒索。
【案例警示】
1、坚决拒绝“无抵押、高额度”贷款:记住“学生无稳定收入,正规机构不会放贷”,看到“秒批、无抵押”的校园贷广告,直接划走不点击。
2、绝不泄露核心隐私:身份证、学生证、通讯录、人脸信息等绝不出借或提交给非官方平台,避免被抓住“把柄”。
遭遇威胁立即求助:若不慎陷入陷阱,别因害怕隐瞒,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保卫处、资助中心,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作为证据,通过法律途径止损。
3、“裸贷”看似是“应急借款”,实则是吞噬青春的陷阱。学生遇到资金困难,应优先向学校申请临时补助或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切勿因一时急需,让隐私和未来成为非法平台的“猎物”。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5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