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莫干山像一杯刚放凉到适饮温度的咖啡:雾气在山脊上收拢,阳光不刺眼,只在竹林间撒下一层薄薄的金色。风掠过青苔、穿过杉叶,带着一点潮润的甜意。在这样温度刚刚好的时刻,《FOOD&WINE 吃好喝好》与吉谷在半山的莫村百货搭起一方小小舞台。咖啡师、茶道师、几套能「稳住温度」的壶与杯,以及一群愿意把时间放慢的人,共同围坐,任由温度在指尖、器壁与杯沿间来回穿梭。大家像练耳朵一样练味蕾,去感受一度之差如何改变一杯咖啡、一道甜品、一盏茶的风味。

莫村百货 | 举办手冲咖啡品鉴会
在这场围坐品鉴的氛围里,吉谷的品牌主张 ——「潮向变 质感不辩」有了触手可及的模样。潮流会改道,审美会迁徙,但若能把质感握稳,风味便不慌。毕竟,感官从不说谎,那些藏在温度里的风味,从来都明明白白地落在杯里,尝在舌尖。
手冲的气候
在壶嘴、粉层与空气的对话里,一度之差就能改变一杯咖啡的风味。
秋日的莫干山茶山依旧葱绿,像被温热空气擦亮的翡翠。我们在鲜嫩的雨雾刚从茶山间升起时抵达,木地板还存着昨夜雨水留给它的润泽。
咖啡手冲桌离窗有点距离,风像不动声色的服务生,来回穿堂,把潮泥的气味轻轻摆上「菜单」。几把吉谷Gentle 温控手冲壶并排放着,稳定的出水与精准控温让冲煮过程从容有序。壶嘴的弧度是优雅的 S 形,小斜率设计让出水稳定;壶身轻盈、手感稳当,精准控温与顺畅水流让冲煮更易掌控。拇指扣与贴合掌心的人体工学手柄让人随心持握,就能掌控水流的节奏,滤杯像几口小小的火山口,静候被唤醒的热度。徐诗媛(Sherry)、秦冠华(Sally)、费腾(校长)、杜立啸(Dee)四位咖啡师如同四种季风,将为品鉴会的大家吹来不同的风土与节奏。

手冲咖啡品鉴会现场
Sherry 首先出场,第一段水温定在 75℃ 注水,中略快,水线落在粉层上,粉丘微微鼓起,像抬眉示意,香气被瞬间点燃,橙花一闪,甜橘随之跟进。随后她放慢节奏,水线收紧,粉层像呼吸着的小丘,桃子与百花蜜从粉墙里「走」出来。她一边冲煮一边告诉我们:「温度其实是一种语言。手里的水,如果只看数字,就像只会念字面;当你开始听它在壶嘴、在空气里、在滤杯上说话,一杯咖啡才会真正开口。」Sherry 解释,温度不仅决定咖啡酸甜的风味表达,也影响风味的节奏:「比如水温没有那么高,酸感会明显一点。」一次有质感的冲煮实践中,注水速度、落水点、甚至粉层的膨胀都在互相影响。

2022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 | 徐诗媛(Sherry)
她一边说一边注水,细微地调整着速度、落点与粉层的膨胀。那一刻,仿佛壶与她之间早已达成默契。「我最怕的是温差。」Sherry 继续说,「壶里 93℃,到了滤杯口就掉到 88℃,酸会散,香也会跑。但这只壶出水很稳,尤其在调节水流形状时,我能更细致地控制香气的展开。它让我更像我自己。」

涔奇咖啡主理人 | 费腾(校长)
校长分享家庭冲煮的 TNT LAB 瑰夏时,则把温度调到 88~92℃,注水声轻一点、慢一点。粉层在热水下渐渐膨起,玫瑰和桃子的香气圆润、顺滑,像被温柔地按在镜头前,光洁而柔软。

南京鱼缸咖啡店主、中国咖啡冲煮大赛第6名 | 秦冠华(Sally)
比起校长的手法,Sally 的冲煮则更具实验性,她选择巴拿马翡翠庄园哈拉米约 · 马里奥地块的瑰夏,则使用意式咖啡机预设萃取温度曲线:前段高温撑开香气,后段降温兜住甜感,果香被收束,酸甜才有棱角。

新参者烘焙师挑战赛感官评委、土里咖啡产品负责人 | 杜立啸(Dee)
而Dee 的冲煮像一场即兴演奏, 95℃的高温让埃塞俄比亚瑰夏村红标瑰夏的花香彻底释放,橙花、白茶、白葡萄的清香轻盈地飘散在空气中,仿佛为整个空间开了一盏暖灯。
四杯咖啡依次呈上,桌面像被秋色晕染:一杯明亮,一杯圆润,一杯锋利,一杯深邃。有人说第一杯像晨光,有人偏爱第二杯的柔顺;第三杯的酸度令人惊醒,而第四杯放凉后反而更有韵味。温度降至 50℃ 左右时,果香沉下去,花粉与蜜蜡气味浮上来,像一首乐曲的返场部分。

手冲咖啡品鉴会现场
对咖啡师而言,稳定的温度比任何手法都重要。Sherry 说,从 2020 年开始,她就不断研究温度对风味的影响 —— 不仅是壶中的温度,更是注入咖啡粉的实际温度,因为那才决定了萃取的完整性。通过分段控温,她能在不同阶段展现花香、柑橘与蜜桃的层次,即便咖啡冷却,味道依然明亮。
她甚至提到自己在 2019 年波士顿世界赛时的失败,也是在掌握温度的毫厘间出了差池。那天外界温度骤降,她没能预判粉层与空气的温差,咖啡因此显得「尖锐」。那次失误让她彻底改变了冲煮逻辑。「我开始像厨师一样思考,研究火候。咖啡师其实也是在做菜,只不过我们的火,是温度。」她喜欢那种即使放凉也依旧有生命力的咖啡,而今天那杯 Gera 74110,喝到最后一口仍带着轻微的茶感,果香与甜感像被晨雾包裹。
壶还在桌上散热,水温沿着每 1℃ 下降。Sherry 分享:「好咖啡的质感,是温度与手感的平衡。诚然,好咖啡不只是风味平衡,也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冲煮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握壶的力道,到水落下的声音,再到入口的第一口温度,所有环节都要让人觉得「刚刚好」,这就是「质感」的咖啡之辩。
火候的秩序
从茶汤到炖煮的热度,温度像一条无声的线,连接香气、口感与心绪。
夜色在山间降得很慢,太阳像被竹影筛过的金粉,慢慢洒在木檐上。咖啡香还在空气里打转,晚宴的香气却已悄悄上场 —— 炖煮的肉香、煎鱼的焦香、桂花的甜香,交织出一场关于温度的续集。
餐前,茶艺师在一旁布茶席。刚摆好的茶席中央,立着吉谷的钛量电茶壶 —— 壶身冰晶剔透映着烛光,表面像钻石打磨后的质感,晶莹而内敛。纯钛的金属在暖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不夺目,却让整个桌面更显安静。茶艺师调整着水温,屏幕上的数字在 85℃ 与 95℃ 之间缓缓跳动。那温度的呼吸,与她的动作节奏几乎同步——一呼一吸间,茶叶的香气也被唤醒。
「莫干黄芽,不能急。」茶道师敏敏轻声解释,「要水温高一点,才『开』,可又不能沸。黄芽茶胆嫩,一烫就苦。」她选了 85℃ 的温度冲第一泡,茶香轻柔,如风穿竹;第二泡升至 95℃,香气更明亮,带出接近栗香与豆香的甜;第三泡再添水,茶汤略淡,却仍留清甜。三泡已足,香气收得干净,水温也恰好停在最柔和的节点。

茶艺师使用吉谷钛量电茶壶冲泡莫干黄芽
茶席结束,前菜起手,熟醉罗氏虾低温 8 小时,虾壳通透,肉质紧致。莫干山的山笋高汤温浸,纤维像被梳顺的丝。香味在半空交错后向四周散开;高汤菠菜吸饱汤汁,表面一层平整的亮。整张菜单像一支温度的练习曲,整场料理的节奏中,火候从不争抢,留出余地。
甜品收尾的时候,桌上换了一把壶。吉谷无手柄烧水壶静静立在托盘上,珍珠白的壶体收紧光线,轮廓干净利落。壶盖一体成形,无多余卡扣与缝隙,水汽不易积滞。沸水倾入碗中,藕粉从边缘缓缓化开,桂花香顺着热气升起,像一朵金色的小雾。约 95℃ 的热度恰到好处 —— 既能让藕粉完全糊化、质地通透,又不过度粘稠。那一口的柔滑甜香,把整顿饭的余温都留在舌尖。

桂花秋玉羹 | 使用吉谷无手柄烧水壶,95°C热水冲泡糊化而成
这场晚宴没有争先的时刻。火候、茶汤、甜品和器物彼此让步,谁也不抢谁的风头。温度在其中像看不见的序曲,决定了香气何时靠近,口感何时收紧,结束何时合上。到最后,桌面上只剩几盏茶,一碗空碗里挂着浅浅的桂花印。风从露台边掠过,热与凉在皮肤上相遇,晚宴像被一条细线完整地串起,落进一个稳定的结。
山中的平衡
光、风与湿度调出自然的温度曲线,让人重新体会「刚刚好」的含义。
清晨的雾在山脚处弥漫开来,像一层轻薄的纱布,把莫村的山道都柔化了边缘。空气湿润得仿佛能让衣袖生出细小的露珠,脚底的泥土暗暗存着昨夜雨水的体温。我们从莫村旅馆的馥郁书屋门口出发,沿着竹林间的小径缓缓往上走,风带着竹叶的涩香,掠过发梢时有一种凉意的触感。脚下的路不算平整,每一步都伴着「咯吱」的回声,像踩在一层刚打起泡的咖啡奶沫上,柔软又有些弹性。
一段台地出现,坡度暂缓。风从山腰涌上来,带着清甜的泥香,让人不自觉生出喝杯热茶的念头。背包里那只吉谷旅钛快客杯的收纳包被取出,手掌触到它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材质的扎实。

茶艺师使用吉谷旅钛快客杯,为大家分享莫干黄芽茶饮
打开收纳包的声音短促而干净。茶具层层嵌套着:泡茶杯与杯盖在最外层,公道杯与四只茶杯在内层。每一只器皿都由纯钛制成,质地轻盈。外壁经过哑光凹凸工艺处理,像陶器一样温润;内壁结晶工艺的表面在晨光里微微泛光,平滑得几乎不挂水珠。茶艺师指着那层光泽说,这样的处理能让茶味更干净,也更容易清洗。
热水早在莫村旅馆的驿站露台上用钛量茶壶烧好。水温保持在约 85~88℃,刚好适合冲泡绿茶。泡茶杯与杯盖采用双层抽真空结构,热量缓慢传导,不急不躁。水注入时,雾气升起,像是在空气中织出一层透明的布。茶叶舒展开来,颜色从浅黄转为嫩绿透亮。
茶汤从泡茶杯倒入公道杯,再分入四只茶杯。杯沿薄而平滑,舌尖先触到温度,随后才是味道。第一泡清亮轻柔,如雾初起;第二泡香气最盛,带着淡淡的栗香与豆香;第三泡略显清淡,却仍留一丝回甘。山风穿过人群,手心的热气与颈后的凉气在一瞬间交汇,让人对温度的变化感知得更清晰。
再往上走,阳光开始穿透竹影。石阶的尽头是一片被光晕打亮的空地,地上的露珠被照得像散落的玻璃,皮肤像在与气候进行一场细致的对话。掌心握着杯子的温度短暂停留,在转弯的那一刻又被风带走一半。山体像一个隐形的调温系统:光负责亮度,风负责湿度,树冠铺阴影,地势调节空气的流动。

徒步现场
人行其中,忽然能理解吉谷那些温控技术的隐喻。原来真正的「掌握温度」,不是控制它不变,而是在变化里找到秩序。快客杯在手中保持着恰好的温度,既不烫手,也不失去热度,那种温差的拿捏,像是人与器物之间的默契。轻盈的重量让行走不受拘束,杯上的筒子记号在多人共享时维持了秩序。
风从山谷里吹上来,吹散了残余的雾气。竹叶的摩擦声细细碎碎,像低温慢煮时锅里的气泡。阳光此时完全铺开,山顶的空气变得透明,茶香还在口腔里缓缓回旋。那茶汤被照得透亮,琥珀色的光像一枚时间的印章。

莫干山竹林
若把这两天的经历看作一条时间的河,温度便是那条看不见的暗流。它不喧嚣,却持续地推动一切,从壶壁到杯沿,从风的边缘到身体的轮廓。吉谷那句「潮向变,质感不辩」,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像茶汤冷却后留下的余温 —— 看不见,却能被感知。「质感」由始至终都是恰到好处的体验的同义词,温度稳,则风味稳;风味稳,心才安。
莫干山的两天,像一首以温度谱成的秋曲 —— 从手冲台的 92°C,到茶席的 85°C,再到山路间的 26°C,热度一寸寸退场,却留下更悠长的香气。那不是温度的消散,而是风味的沉淀。壶在散热,茶在转凉,风在拂面,生活也在缓慢回温。「秋兴」,是情绪与气候的共鸣,也是人与器物、风与味的平衡。掌握温度,并非控制不变,而是在变中得稳。诚如风会改向,光会变色,而质感会一直留在掌心里。
转载出处: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
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5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