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以畅通沟通渠道赋能乡村发展,增进各民族间情感交融、交流、交往,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语脉同心”志愿服务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25日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数字资源宣传、推普宣讲等形式,让普通话成为架起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推动普通话普及与多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让青春的力量注入这片土地的振兴征程。
语润宝山连民族心,推普入营牵各族手
团队成员登上同宝山红色革命研学基地,在海拔4024米的炮兵阵地旧址,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战斗精神,并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桥梁,向当地工作人员宣讲政策、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借助规范语言更精准地传递。随后,团队探访了曾肩负保卫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二二一厂)重任的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此次研学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既是乡村振兴的助力,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纽带。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青春奋斗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绽放光彩,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语脉涌广场融众志,同心筑根基聚群情
在海晏县西海镇221广场,团队针对青海方言前后鼻音区分困难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区分练习、趣味绕口令和政策朗读等环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讲推广普通话对拓宽农产品销路、对接电商平台、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等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意义,有效提升了大家的普通话应用水平。活动覆盖儿童、青壮年、老年等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关注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的群体——他们正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团队成员耐心细致,一对一教授汉字及普通话发音,让“学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助力家乡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话通馆内忆同心史,情汇馆前续共荣篇
团队成员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用标准普通话生动讲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将尘封的史料、冰冷的仪器背后那一个个炽热的名字、感人的瞬间、攻坚克难的故事重新唤醒。他们特别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实践,把“两弹一星”精神中自力更生、协同攻坚的内核,与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奋斗历程相呼应,让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的强劲动力。团队既以更生动的讲述传承红色基因,也让这些精神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激励大家用更畅通的沟通对接市场、用更开阔的视野谋划发展,让“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言暖残联合各族爱,语通心桥聚万家情
团队在海晏县残疾人联合会会议室开展推普宣讲会,重点讲述了手语、盲文推普的重要性,对普通话的普及历程、推广意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在残联手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展手语学习,通过手语和文字等形式与当地听障人士进行沟通,让残疾人服务更加有温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对于促进残障人士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团队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残障人士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资源与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残障人士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营造和谐文明的语言环境,让爱与温暖在语言文字的传递中不断延续。
此次实践活动既架起了民族语言沟通的纽带,也为文化交融注入了青春动能。未来,“语脉同心”推普志愿服务团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语言沟通心灵,用青春力量架起沟通城乡、凝聚人心的语言桥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推普的火种在民族地区熠熠生辉,为增进民族交融、筑牢团结根基奉献青春担当。(通讯员:王吉成 冯誉文)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