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双重推动下,智能建造正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将智能建造纳入其中,并设定了到2025年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

燃情8月,风起钱塘,涛飞浪涌。顺着时代的浩荡东风指引,关注智能建造的目光于此刻聚焦杭城。在这座孕育了“杭州六小龙”的创新活力之城中心位置,杭州SKP项目落地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建造装备——“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3.0,并迎来第十二届新型建筑工业化与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交流会现场观摩。

“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由中建八局独立研发,回顾其发展史,这一建筑工地上的“智能工友”最早落地于山东青岛的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其外形酷似一个包裹在楼顶的蓝色“箱子”,整体覆盖住楼层施工的全部作业面,“箱子”内部,不同分工的自动化机器人群被悬挂在空间顶部的精密轨道上运行,工人则在底部辅助作业,通过人机协同,一体推进材料运输、混凝土施工养护等各项施工流程,实现流水化作业,待本层施工任务完成,“天蝉”可45分钟内自动精准爬升至下一层,实现工序的循环往复,直至整栋楼完成建造。

此次由青岛“飞”向杭州,“天蝉3.0”的整体功能迎来了全新升级。不同于住宅项目,杭州SKP项目单层面积较大,“天蝉3.0”因地制宜,单体覆盖面积扩大到2371㎡,成为全球最大的整体顶升平台。在向“更大”发展的同时,“天蝉3.0”努力实现“更轻”:中建八局独创“双立柱天蝉自爬升支撑体系”,将“天蝉3.0”用钢量压降至单平米350kg,较传统整体顶升平台轻30%-75%。此外,通过将标准构件像“拼积木”一样灵活组合装配,“天蝉3.0”获得了根据施工组织需求,灵活变换形态的能力,基于杭州SKP项目作业面较大的现实情况而独创的“翼式分体平台”设计,便是基于这样的效果而生的发明,基于装配化连接节点,南北2区的施工平台可实现模数化拼装,大大提高了施工的灵活性、方便性。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天蝉3.0”装备了精准而灵活的“四肢”,系统全面集成了首台无人驾驶大型液压布料机,以及混凝土预检测、智能振捣、高精度整平、自动覆膜养护、数控凿毛、质安双控等10余项智能装备,主要施工工序智能化率达到80%。这些智能装备的行动,则依靠系统配备的“智慧大脑”,通过综合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和AI算法,“天蝉3.0”开发了最强人机协同效能管控平台,可实现全施工流程的高效协同管理和远程集中操控,快速、精确完成任务派发、路径规划与实时监控等动作;系统还采用全新的“感知-认知-决策-执行”闭环具身智能技术,让每一个智能装备同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服从“大脑”整体指挥的前提下,形成自主作业智能装备群,构建起覆盖核心结构施工环节的“无人化流水线”。

通过应用“天蝉3.0”,杭州SKP项目预计可减少建设人员60%的工作内容,提升项目工效30%。

“在‘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双重推动下,建筑业正迎来飞速转型,‘天蝉’的应用恰恰代表了建筑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让‘天蝉’所代表的智能建造力量,不仅服务于行业,更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其无限可能。”提及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愿景,中建八局四公司负责人丁灏告诉笔者。

当钢筋水泥遇见芯片代码,当传统工地转型智能工厂,新型建筑的未来清晰展现。钱塘江畔“天蝉3.0”的亮相,无疑将激励每一位建设者拥抱变革,共同筑就绿色、智能、美好的未来空间。数智引擎轰鸣,绿色蓝图铺展,中国建造的壮丽新篇章已然翻开!

据悉,此次搭载“天蝉3.0”的杭州SKP项目,总建筑面积68.5万平方米,由6层A幢商业裙房,215米B幢塔楼、205米C、D幢塔楼、230米E幢塔楼及4层地下室组成。作为集合零售、餐饮、酒店、商务、文化娱乐、休憩为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零售百货商场SKP在华东地区的首个高端商场的示范性样本,旨在建设成为“复合功能、活力聚落”中轴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