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三百梯路段,一块清代路碑的出土为中国白酒史留下关键注脚。碑额处清晰镌刻的“偈盛烧坊”四字,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家酿酒作坊在18世纪初的真实存在性。作为目前可考的“茅台酒”概念最早载体,偈盛烧坊并非仅存于传说之中,而是通过实物遗存、文献记录与工艺传承,构建起茅台酒历史坐标的核心支点。
清康熙年间,茅台镇因赤水河航运兴起,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节点。来自湖广、四川的盐商带来资本与技术,催生了本地酿酒业的专业化发展。根据道光《遵义府志》及茅台镇现存碑刻记载,偈盛烧坊约在1704年前后正式将所酿之酒命名为“茅台酒”。
这一行为具有双重历史意义:其一,首次以地域名称(茅台村)为酒品命名,开创了“地名+酒”的品类标识体系;其二,通过盐商贸易网络的传播,使“茅台酒”从区域性饮品逐步具备品牌化雏形。当时的文献描述其“味纯而冽,色清而黄,一坛之值可抵十斛谷”,可见其在市场中的高端定位。
据《仁怀直隶厅志》记载,采用“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回沙工艺,较明代“单轮发酵”技术显著提升出酒品质。这种工艺要求严格控制“三高三长”——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以及生产周期长、陈酿时间长、勾调流程长。
可以说,这些技术标准在1986年出土的烧坊遗址陶片中得到印证:部分酒坛残片内壁附着的白色结晶物,经检测为高温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群落遗存,与现代茅台酒酿造的微生物环境高度相似。
时光流转至1986年,茅台酒厂推出的“一七〇四”珍品茅台酒礼盒,这款酒的包装左下角钤印的篆体“一七〇四”印章,对应着偈盛烧坊的命名年份,而酒品选用的基酒勾调方案,经酿酒大师季克良考证,保留了清代文献记载的“五轮次取酒、三年陈酿、老酒调味”工艺核心。更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茅台酒厂在扩建时发现的明代窖池群,其地层关系显示,偈盛烧坊的窖池遗址正位于现代茅台酒窖池群的核心区域,证明其生产场地具有连续300年的酿酒活性。
偈、当人们品鉴茅台酒时感受到的“酱香突出、空杯留香”,本质上是三百年前酿酒师在赤水河河谷开创的技艺体系,经过无数匠人之手的传承与优化,最终形成的味觉记忆。这个消失在历史中的古老作坊,用一个名称、一套工艺、一张商网,为“茅台酒”标注了不可复制的历史坐标。
来源转载于搜狐网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